蜀绣新闻 Company News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蜀绣新闻

成都蜀绣的起源和发展

来源:www.shuguojinxiu.com 作者:蜀国锦绣 发布日期:2018-12-17 访问次数:3357

       刺绣,古称针绣,是用绣针引彩线,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,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。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,故又名"女红"。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,全国各地各民族都喜欢用刺绣美化生活、装饰环境。刺绣的针法有齐针、套针、扎针、长短针、打子针、平金等几十种,丰富多彩,各有特色。绣品可来服饰、台布、枕套、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、壁挂等陈设品。   

     在原始社会,人们用纹身、纹面来进行装饰。自从有了麻布、毛纺织品、丝织品,有了衣服,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。据《尚书》记载,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"衣画而裳绣"。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,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"素衣朱绣""衮衣绣裳""黻衣绣裳"之说。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,也有先绣纹形后填彩做法。  

       战国时期的刺绣已很精美,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,也称辫子绣,锁绣。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,有对凤、对龙纹绣、飞凤纹绣、龙凤虎纹绣禅衣等,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,并且不加画填彩,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成熟阶段。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,有明确的几何布局,大量运用了花草纹、鸟纹、龙纹、兽纹,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,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,穿插蟠叠,刺绣形象细长清晰,留白较多,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刺绣纹样的重要特征。《对凤对龙纹绣浅绢面衾》衾为长方形。衾面是对凤对龙绣浅黄绢,共五幅,各幅花纹错位排列,各幅拼缝处镶有横向连接组织绦。花纹由八组左右对称的龙凤组成。  

      汉代的刺绣应用更广泛,贵族、富商多以丝织刺绣品作服装和礼物,社会需求大增。汉代王充《论衡》记有"齐郡世刺绣,恒女无不能",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。汉代刺绣的针法,主要是运用辫子绣,它是以丝线圈套连接而成的,可以单向锁绣表现轮廓,也可以圈排、并排锁绣成面饰。这种针法圈套浮线短,所以它坚实耐用,是实用型的主要针法。辫子绣以长寿绣、信期绣、乘云绣为代表,表现龙纹与云纹、凤纹与云结合。它在汉代一直占着主导地位。 

       唐代刺绣应用很广,针法也有新的发展。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,做工精巧,色彩华美,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。如李白诗"翡翠黄金缕,绣成歌舞衣"、白居易诗"红楼富家女,金缕刺罗襦"等,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,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,为宗教服务。唐代刺绣的针法,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,还采用了平绣、打点绣、纭裥绣等多种针法。纭裥绣又称退晕绣,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。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,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,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。  

      唐、宋刺绣已分化为欣赏性刺绣和实用性刺绣两大类。这两类都各自发展着,欣赏性绣类,由宗教题材转向仿摹古人书画,追求写实、笔意和风韵;实用性绣类,则广泛适应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使用要求,力求有装饰效果。

       北宋前期实用性刺绣技艺发展迅速,这一时期,刺绣品的种类繁多,针法丰富,图案题材广泛,。品种有佩绶、香囊、荷包、衣衫;针法有辫子绣、齐针、戗针、接针、打籽、钉金、施毛针、铺针、贴绣等等;图案纹样以写实的花草为主,萃集四季开放的花卉,将芍药、马兰、秋海棠、月季、茶花、桃花、梨花、牡丹、菊花等花的纹样组成花边纹样,这种风格,对于明清两代的工艺美术有很大的影响。北宋后期,宋徽宗崇宁年间(1102~1106)在皇家画院设绣画专科,招募民间绣工300人,生产宫廷日用品和欣赏品。因受画院影响,"绣画""绣书法"流行成风。欣赏性绣画,要求融会书画神韵,需具备很高的艺术修养,因而这些绣品往往出自名门闺秀,有闺阁绣之称。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,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,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,被用于制作佛像,经卷,幡幢,僧帽,以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《刺绣密集金刚像》为其代表,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。山东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绣,除各种针法外,还发现了贴绫的作法。它是在一条裙带上绣出梅花,花瓣是采用加贴绸料并加以缀绣的做法,富有立体感。

       明代刺绣以洒线绣最为新颖突出。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,按方孔纱的纱孔绣制,以几何纹为主,或配以铺绒主花。洒线绣是纳线的前身,属北方绣种,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后洒线绣蹙金龙百子戏女夹衣为例,它用三股线、绒线、捻线、包梗线、

全局浮动内容
13980803583
1053955629